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
“五一”假期,成都街头仿佛一键切换至“国际模式”。春熙路、宽窄巷子、锦里等热门景点,英语、泰语、越南语等多国语言交织,外国游客的身影随处可见。这座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和文化包容力。而在这热闹非凡的旅游景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与趋势,以及成都在文旅发展道路上的创新探索与深远思考。
年轻力量涌动,重塑旅游消费格局
今年“五一”,成都旅游市场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外国游客趋向年轻化。泰语导游朱斌敏锐地察觉到,与去年相比,泰国旅游团中老年人的比例大幅下降,如今他所带的泰国团中,30岁以下游客至少占比50%。像20岁的泰国游客帕卡,和同学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精心规划行程,探索成都的独特玩法。
外国游客的年轻化,直接推动了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定制游、自由行市场的蓬勃发展。据飞猪等在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四川的定制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5%,包车游订单量同比增长50%。这些年轻游客更注重个性化体验,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跟团游,而是希望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探索城市。他们在成都自由组合游玩路线,以家庭或朋友为单位,进行长时间、多城市的深度旅行。例如西班牙人玛丽亚独自来成都自由行,计划7天行程,深度体验成都及周边的自然风光与美食文化;澳大利亚游客以家庭为单位,在成都慢悠悠地游玩,不追求景点数量的堆砌,而是享受旅行的过程。
这一变化反映出旅游消费需求的深刻转变。年轻游客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他们对旅游的期待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打卡景点,而是渴望融入当地生活,获得独特的体验和回忆。成都作为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城市,其便捷的移动支付、丰富的美食文化、独特的城市景观以及强大的社交平台传播力,恰好契合了年轻游客的需求,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文旅创新赋能,解锁“诗与远方”新体验
成都能在众多旅游城市中脱颖而出,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前三,关键在于其对文旅消费场景的持续创新和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在文创产品方面,成都以独特的创意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携带的情绪记忆。一口吞下“成都”,一杯饮尽“草堂”,一眼重返“三国”,这些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不仅承载着成都的历史文化,更拉近了游客与城市的物理距离和精神距离。比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的“只此成都双色雪糕”,巧妙地将太阳神鸟、青铜立人等文物元素和九眼桥、宽窄巷子等地标元素融入其中,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蜀文明的魅力,满足了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文旅消费场景打造上,成都更是不遗余力。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寻遗·寻艺”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通过錾刻、绳编、蜀锦、竹编等非遗技艺,亲身体验古蜀文明,使文化可触可感可学;天府农博园的大田星空音乐会,以田园为舞台,以星空为伴舞,打造出“全龄友好”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共振了游客向往的“诗意生活”。这些创新的文旅消费场景,不再将山水景观作为简单的背景板,而是让游客自带剧本,主动去寻找“诗意”,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成都的文旅创新,本质上是对克里斯坦森“焦糖布丁理论”的生动实践。它深入洞察游客的需求,致力于帮助游客完成生活中的某项任务。无论是寻找“诗意”,还是感受“孤独”,成都都能通过创新的文旅产品和场景,满足游客个性化和群体性的旅游需求,从而吸引游客不断前来消费。
成都文旅挑战与机遇并存
然而,在成都文旅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竞争激烈,如何保持创新的持续性,不断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和场景,是成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随着外国游客数量的增加,如何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需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机遇同样存在。随着全球旅游市场的逐渐复苏,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其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成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加强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扩大成都旅游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成都的魅力。
未来,成都应继续坚持“以文化为远方,让旅游有诗意”的发展理念,始终以游客为中心,在文化味道和城市精神上持续更新。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推出更多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同时,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当“国际模式”成为成都“五一”假期的常态,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游客。通过文旅创新,成都将“诗与远方”变为现实,不仅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旅游体验,也为自身的文旅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相信成都将继续书写文旅发展的新篇章,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在世界旅游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