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吸引着世界目光,“圈粉”无数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过大年。连日来,多家外媒也关注到这一现象,并试图探寻背后的深层原因。美国“The Pinnacle Gazette”网站报道指出,今年的春节庆祝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人,也吸引着众多渴望沉浸在中国文化丰富内涵中的国际游客。报道分析指出,去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强调春节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
记者从携程集团获悉,今年到中国过春节的外国游客较2024年增长150%,创下入境新纪录,外国旅客对“非遗体验”搜索量更是增长3.5倍,非遗美食、春节习俗、赏花灯等成为外国旅客最喜爱的非遗体验。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成为最爱来中国过春节的国家,春节期间每10个入境的外国旅客就有2个是韩国人,韩国入境人数较2024年同期增长3倍。
“我看到了最真实、最有魅力的中国文化,慢慢懂得了春节对于中国人的特殊意义。”来自委内瑞拉的旅行达人Rafael Antonio Saavedra Molina说。
中国春节(资料图)
上海边检总站上海机场边检站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月13日至2月19日的一周,共有33.5万人次从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入境,其中外国人近9.5万人次,达到入境人员总数的28%,日均入境外国人数量达到1.3万人次,单日最高近1.6万人次。得益于中国免签国家范围不断扩大和240小时过境免签新政,外国游客有更充足时间、到更多地方旅行活动。“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热门选择。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看见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感受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进而成为了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化身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过境免签政策本身就是中国自信开放的一个缩影,一位外国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着眼“进得来”,110余项措施陆续推出,政策不断放宽优化,停留时间由72小时、144小时延长到240小时,适用口岸从39个增加至60个,适用省份从19个扩展至24个……
中国春节“圈粉”无数外国朋友(资料图)
2025年春节,从北国冰雪到江南水乡,从盛唐灯火到闽南民俗,中国以非遗为纽带,向世界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数据显示,春节首日跨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三成,非遗类门票订单激增近7.5倍。这些宝藏地不仅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更通过创新表达,让“中国年”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盛宴。
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环境中,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成为海外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与形成的主要来源,在此背景下,主导国家形象的“我塑”和“共塑”成为必然要求。入境旅游是与公众接触最直接、形式最灵活多样、涉及维度最全面、形象塑造的主场效应最明显的方式之一,成为塑造和丰富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入境查验大厅(资料图)
法国学者洛朗·米舍隆(中文名罗弘)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热情好客、日新月异的中国形象正通过社交网络在全球传播,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民众正在看到和感知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一些西方媒体强加给中国的滤镜正在被打碎。罗弘旅居中国二十余载,长期深耕中欧贸易领域,对中国的发展深有体会。2022年,他的作品《理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在法国出版。在这部书中,他力求客观真实地讲述今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