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住建 | 苏州:姑苏之平江弦歌
创始人
2024-12-14 20:22:25

苏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因城西南姑苏山而得名。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升苏州为平江府,取“大江大河水流至此渐平”之意,其名沿用至明初。正所谓,平江是藏于苏州的绝代风华,苏州是平江宋韵的秀美延展。

时间流淌,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苏州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一直延续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虽说宋代平江已成历史,但千年岁月沉淀出的江南风韵却醇厚而雅致。

在水一方姑苏城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经典民谚已流传了千年。那么,苏州缘何与杭州共享“天堂”之名?答案或许就在那一汪碧水之中。

苏州,城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称吴(苏州)有“三江五湖之利”。

在水一方的吴人自古精于水利。春秋时期,为了伐楚,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挖了一条人工运河——自苏州胥门起,在安徽芜湖通达长江,取名“胥溪”。尽管这是出于军事之需,但就大运河历史而言,它却是江南运河的雏形,苏州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打通运河交通的地区之一。

隋唐时期,江南运河贯通,苏州正式纳入大运河水系。北宋建立后,基本沿袭隋唐大运河线路,接续书写河绕城转、城因河兴的动人诗篇。

柳暗阊门逗晓开,半塘塘下越溪回。

炊烟拥柁船船过,芳草缘堤步步来。

这首范成大的《半塘》,描述的就是当时苏州山塘河舟楫往来的盛况。山塘河是苏州刺史白居易带领百姓开凿的一条人工河,也是古代大运河苏州段的主干航道之一。到了南宋,随着政治中心南移,山塘河迎来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沿其两岸,民居、寺院林立,店铺、茶苑、酒肆等日渐繁荣。

自宋以降,大运河的漕运功能愈发凸显,苏州继而成为漕粮的重要源头,大批粮食经运河运至开封。平江河作为苏州城内最古老的河道之一,时至今日依旧是大运河中繁忙且具有活力的河段,而苏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

农桑和水利,一直是农耕社会的命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中的“苏湖”,就概指苏州等太湖附近州府一带,自古就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影响全局。北宋著名水利学家郏亶也有过“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的描述。

但其时太湖下游却水患频发,严重危及农业生产。治水,便成了北宋朝野关心的一件大事。这就需要提起一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他在治水上的建树令苏州人念念不忘。

范仲淹知苏州时,太湖大水,“沦稼穑,坏室庐”,他“观民患,不忍自安”“询访高年”“深研利病”,提出“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良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时隔50年后成书的《吴郡图经续记》记载:“(范仲淹)力破浮议,疏瀹积潦,民到于今受其赐”。俗话说,水财一源,水治民安。自宋历元明清各代,吴中水利者大都汲取其经验并加以完善。从此,“人间天堂”有了一个生动的注脚——“鱼米之乡”。

水是苏州的灵魂,那一汪碧水里,有水乡的温柔缱绻,亦有吴越的动人风情。而苏州,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上天的眷顾——作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水系,中张家巷河在消失半个多世纪后通水“重生”,碧水清流,鱼翔其中,沿河岸边,游人席堤而坐,捕捉水的倩影、聆听水的吟歌、品味水的韵致……

兴学利千秋

范仲淹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治水专家,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治学大家。“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就是他的一句名言。

知苏州次年,范仲淹便上书请立郡学,将自己在南园买的一块地捐出。风水先生言此地为宝地,在此建家宅,子孙后代将“踵生卿相”。他却认为,与其自己一家富贵,不如“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材。于是,他便在此地建立府学,形成“左庙右学、庙学一体”的建筑格局。此举开风气之先,为后世效仿。此外,他还聘请大儒胡瑗为师,讲授“明体达用之学”,遂有“苏湖教法”,开创了我国分科教学的先河。进而,苏州文脉流转,崇文尚德,登科者不绝。元代大儒郑元祐的《吴县儒学门铭序》对此评价道:“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北宋时期,苏州共出进士百余名,被誉为“状元之府”。绵延至今,苏州涌现出上百位两院院士,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院士之乡”。

如今的苏州文庙,虽历经千载风雨,初建时布局却未曾改变,明伦堂、大成殿、棂星门、崇圣祠等建筑也都保持着明代重修时的风格。

明伦堂是苏州府学的主体建筑之一,为学宫、书院的正殿,是古代学子和学者们读书、讲学、弘道的讲堂。现存明伦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大成殿原称“文宣王殿”,宋徽宗时改称“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为正殿。殿内共有50根珍贵楠木柱支撑,实属罕见。殿堂建筑规模仅次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建筑之一。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年间所建,建筑结构严谨、风格古朴庄重。

1981年,文庙重修,在原址上建成碑刻博物馆,其内珍藏着一方刻有范仲淹画像的石碑,上有从宋至明的多位名人题赞。金代元好问曰:“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此论中肯、公道,有分量、多教益,真切反映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风范。

......

遇见“真江南”

平江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其宋韵却融进了古城肌理。正如2500多岁的平江路,北接拙政园,南眺罗汉院双塔。顺着平江路,沿平江河从北至南,共架有胡厢使桥、积庆桥、雪糕桥、寿安桥、思婆桥等17座桥,多为宋代遗构。一座座桥连接着古今,浓缩着烟云,沿河两岸粉墙剥落,让人顿感岁月沧桑,而这正是守护平江风华的用心之作。为保持平江路格局格调始终不变,当地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理念,即便粉墙脱落也不刷白,目的就是留住原初模样,完整保留苏州古城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方式,让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交织相融。

如果说小桥架起了绵柔的水乡,街巷则构成了繁华的市井。沿河两岸散射出的许多小街巷,被风雅的文人赋予了美丽的名字—大儒巷、中张家巷……这些具有浓厚吴越韵味的小街巷,道尽了苏州的风情岁月。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驻足桥边,昆曲《牡丹亭》唱词隔河传来,轻柔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拐进街巷深处,苏州古风民谣《声声慢》韵味悠长,百转千回……

吴侬软语、评弹音韵,还有那梦不尽的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平江路几乎填满了人们对于江南水乡的全部想象。这般玲珑别致,这般温柔缠绵,这般留恋不舍,足以配上“真江南”的赞誉。

......

(摘自《天下宋城——千年文脉溯源及嬗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2024年版)

编辑:姜雪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实测讲解}“山城麻将辅助软件... {实测讲解}“山城麻将辅助软件”确实真的有挂您好:山城麻将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
{独家讲解}“天府红桃3是不是... {独家讲解}“天府红桃3是不是有挂”详细开挂教程您好:天府红桃3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
暴击!"蚊子卵鱼子酱... 在东非维多利亚湖的雨季,湖面蒸腾的水汽与暮色交织,数以亿计的摇蚊从芦苇荡中腾空而起,形成遮天蔽日的黑...
{最新一款}“天天微友炸金花可... {最新一款}“天天微友炸金花可以开挂吗”确实真的有挂您好:天天微友炸金花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
{我来分享}“中州游戏开挂神器... {我来分享}“中州游戏开挂神器”确实真的有挂您好:中州游戏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