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人们提起“老上海”,映入眼帘的就是老弄堂、石库门……80后以及之前的上海人,都是在弄堂里度过的童年。
80年代的上海,流行一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当时的外滩、外白渡桥一带异常繁荣,而浦东还没崛起,也还看不到东方明珠。
那么80年代的“老上海”,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跟王家卫执导、金宇澄原著的《繁花》电视剧那样呢?
80年代的“老上海”,市中心在浦西,就是黄浦江西岸的外滩一带。当时的最高建筑,是照片中的百老汇大厦。
那个年代的大众轿车,即使是上海人也买不起。当时的出租车是小三轮,上海人称之为乌龟车、拉嘎爬。
80年代的上海出租车,起步价才1毛5,真的太便宜了!比旧社会的黄包车还实惠。
1987年,上海人已经开始用“大哥大”手机了。中国最早使用手机的徐峰同志,买手机花了2万,办理入网花了6千。
80年代的年轻人,大多还买不起轿车,但是很多人热衷摩托车,小朋友们也喜欢。幸福牌、建设牌、嘉陵牌、铃木牌,是当时的大品牌。
这便是著名的洋建筑石库门了,上海石库门与北京胡同、广州骑楼齐名。
上海弄堂,有一股熟悉的味道!当时的房子没有阳台,大家都在弄堂上晒衣服。
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口附近,有黄浦江、苏州河等江河,航运十分繁忙。
80年代的上海街头,环卫没有现在做得好,路边经常可以看到垃圾。
那个年代,上海弄堂里的邻居们,经常聚一起打牌、打麻将,只是单纯的娱乐,从来不赌博。
80年代的上海,还有很多旧社会建造的石子路,走上去非常有年代的感觉。
80年代的纤夫,怎么和过去不一样?以前长江三峡的纤夫,几十个人一起拉。
80年代的上海大爷,给人一种质朴、单纯的印象,当时大家都穿中山装,没人穿羽绒服。
一位骑三轮单车的大爷,遇到下雨天积水,拉着一车货物在缓慢行走。
80年代的人非常爱学习,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读书的人。
上海是中国著名的相机生产地,海鸥相机、上海相机、凤凰相机非常有名,既有135旁轴相机,也有120双反相机。
80年代的上海街头,要么是无轨电车,要么是永久自行车。
80后非常熟悉的场景,当时《西游记》电视剧热映,吸引了很多小朋友。
70后、80后的上海童年,原来是这个样子,作业负担不重,天天都在玩耍。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海军士兵服非常有兴趣。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服装时尚追求。
80年代的上海年轻人,有一股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
和广州一样,80年代的上海也是中国时尚之都!四十年前,已经如此时尚了。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四十年已经过去了!照片中的孩子,也已经步入晚年;而照片中的老人,很多已经不在了。弄堂里的“老上海”,真的太令人怀念了!
上一篇:探秘大众灵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