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六盘山麓之间的固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通衢之地。多元文化在此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编织成一幅绚丽的文明织锦。
象征中原礼制的“稼稷”卜骨、凸显草原文化的动物纹饰件、中亚制作的鎏金银壶、西亚萨珊风格的玻璃碗、装饰着胡人乐舞画面的绿釉陶扁壶……323件西周至隋唐时期的珍品齐聚上海博物馆东馆,7月9日起亮相“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这是固原文物首次以如此大规模、成体系的方式来到黄浦江畔,不仅展示出古代固原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壮阔图景,更以丰富的类型实证中华文明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特征。
古代中原的战略要地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置于独立展柜的一件铜簋。它出土自孙家庄西周墓地,腹部两侧饰有半圆形耳,颈部以云雷纹作底纹,并饰一周带状兽面纹,足部饰一周带状夔龙纹。该铜簋与同遗址出土的铜銮铃、兽面纹铜车轴饰等青铜器,证实了西周早期周人的统治势力已至今天的固原地区。
与之遥遥相望,“稼稷”卜骨闻名遐迩。它由黄牛肩胛骨制成,原为卜骨,后改制成为农业生产工具骨铲,正面残存一行竖向五字刻辞:“曰甶稼稷卜”。“稼稷”在这行卜辞中字体刻写较大,似有专意突出“稼稷”二字的意味。此“稷”字甲骨文字形首见,补充了“稷”字的古文字演变形态,或为一种种植作物。该卜骨出土自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姚河塬遗址,这是目前所见西周最西北封国的都邑城址,马车及众多车饰配件、玉礼器等丰硕考古成果实证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在此地的充分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地区以中原文化为底色,也融合了北方草原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动物纹饰牌和青铜短剑。以本次展出的一件子母豹铜扣饰为例,区别于常见的动物相斗题材,它以透雕的手法表现了大小两豹环抱相亲的和谐场景。“游牧而居的传统,使得草原居民偏爱以动物作为艺术表现对象,并运用于服饰和日常用具的装饰。”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王樾告诉记者,同场亮相的鹿形金饰、狮纹铜饰牌、虎噬兽金饰、人驼纹铜带饰等,都体现了对动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展出的多把青铜短剑,剑首也皆铸有两个背向连接的兽头。
古老的丝绸之路重镇
固原地区既是古代中原的战略要地,又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交通重镇,在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