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 二战时期 ,以及 二战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给各位分享 二战时期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二战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3、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为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一战”,是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
在不列颠空战中,丘吉尔亲赴前线鼓舞英国民众,也激励了英国飞行员。丘吉尔是二战时期英国的脊梁。斯大林是苏联的领导人,在二十世纪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在前期,斯大林一度成为德国的帮凶,但是在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苏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
1937年-1945年是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二战全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 英、法对德宣战,才算是开启了全世界范围的战争,所以把二战的开始日期定为1939年。实际上在那之前很多国与国直接已经爆发过
二战时期
轴心国成员 德国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5月8日投降 意大利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3年9月3日退出 日本 1940年9月27日加入 1945年8月15日投降 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加入 1944年10月16日退出 罗马尼亚 1940年11
匈牙利: 1945年 1月20日(脱离轴心国)巴哈瓦尔布尔: 1945年 2月2日 厄瓜多尔: 1945年 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 2月7日 秘鲁: 1945年 2月12日 乌拉圭: 1945年 2月15日 委内瑞拉: 1945年 2月15日 土耳其: 1945年
罗马尼亚 1940年11月23日加入 1944年8月23日退出 斯洛伐克 1940年11月24日加入(傀儡政权)保加利亚 1941年3月1日加入 1944年9月5日退出 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加入 1941年3月27日退出 (南斯拉夫是在政变后被轴心国瓜
轴心国(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 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
二战的轴心国是哪几个又有几个成员国,哪年开始哪年结束
除了意大利,德国,日本三个轴心国之外都是同盟国
同盟国主要成员国是英、美、中、苏,其它还有法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称为衣索比亚)、希腊、挪威、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等。轴心国主要成员国是德、意、日,其它还有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
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 仆从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克罗地亚、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同盟国:苏联、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
二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波兰、加拿大、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巴拿
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芬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克罗米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韩国、朝鲜、泰国、捷克斯罗代克、伪希法国、满洲国、立陶宛。同盟国: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法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
二战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综上所述,二战中的轴心国主要包括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则主要包括美国、苏联、英国、中国以及其他一些盟国。这些国家在战争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最终成功地击败了轴心国,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芬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克罗米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韩国、朝鲜、泰国、捷克斯罗代克、伪希法国、满洲国、立陶宛。同盟国: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法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
二战时期美国一直是同盟国,意大利前中期都是轴心国,二战末期加入同盟国。二战轴心国阵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二战
二战时意大利是轴心国之一,但总是打败仗,拖后腿,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的部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后来西方谚语称意大利:“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二战名言。
二战时期,意大利被同盟国称为“轴心国”。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后不久,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
二战时期意大利属于同盟国还是轴心国
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部分国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为抵抗轴心国的侵略而组成的联盟,也是与轴心国对立的阵营。同盟国组成及加入盟军的国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都遭到了轴心国的武力侵略,或是基于担心轴心国会控制整个世界的原因。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三国外交代表在柏林签署《德义日三国同盟条约》(即:三国公约),成立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的成员被称为“轴心国”。就战略角度,德国攻占南俄,日本攻占蒙古,意大利自北非跨苏伊士运河攻占中东,德日意军队再共同于伊朗会师。1943年9月3日意大利退出,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日本于5月25日宣布废除三国公约。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轴心国集团因此灭亡。
给你个图,绿色是同盟,蓝色轴心,浅绿是珍珠港后加入的,白色是中立国。
轴心国阵营:
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原本是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后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扩展资料
轴心国介绍:
轴心国(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 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 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反法西斯同盟介绍: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德国、意大利、日本将法西斯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欧亚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同盟统一战线建立与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
其他盟国包括: 法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称为衣索比亚)、希腊、挪威、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等。
参考资料:反法西斯同盟—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度百科 轴心国—百度百科
轴心国阵营:
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原本是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后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扩展资料
轴心国介绍:
轴心国(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 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 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反法西斯同盟介绍: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德国、意大利、日本将法西斯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欧亚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同盟统一战线建立与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
其他盟国包括: 法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称为衣索比亚)、希腊、挪威、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等。
参考资料:反法西斯同盟—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度百科 轴心国—百度百科
二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波兰、加拿大、新西兰、英属印度、南非联邦、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希腊、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古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墨西哥、巴西、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伊朗、利比里亚、秘鲁、罗马尼亚、匈牙利、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委内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退出轴心国阵营之后也加入了同盟国)。 轴心国阵营 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傀儡政府)。 仆从国及轴心国的盟友:芬兰、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维希法国、泰国、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中国南京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缅甸巴莫政权、菲律宾劳雷尔政权、塞尔维亚救国政府、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Ⅰ)(the First World War),是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1朱可夫元帅苏联元帅,苏军副最高统帅,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二次获得列宁勋章。指挥了莫斯科会战、列宁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第聂伯河会战、柏林会战等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华丽的辞藻对朱可夫元帅来说永远是多余的,他是继拿破仑之后最优秀的军事统帅。
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宣战时间★
波兰 1939年9月1日
英国 1939年9月3日
法国 1939年9月3日
印度 1939年9月3日
澳大利亚 1939年9月3日
纽西兰 1939年9月3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挪威 1940年4月8~9日
比利时 1940年5月10日
卢森堡 1940年5月10日
荷兰 1940年5月10日
希腊 1940年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
苏联 1941年6月22日
美国 1941年12月7日
菲律宾 1941年12月7日
巴拿马 1941年12月7日
哥斯达黎加 1941年12月8日
多米尼加 1941年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12月8日
萨尔瓦多 1941年12月8日
海地 1941年12月8日
洪都拉斯 1941年12月8日
瓜地马拉 1941年12月9日
古巴 1941年12月9日
中国 1941年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 1941年12月9日
巴西 1942年5月2日
墨西哥 1942年5月22日
埃塞俄比亚 1942年12月1日
伊拉克 1943年1月16日
玻利维亚 1943年4月7日
伊朗 1943年9月9日
哥伦比亚 1943年11月26日
赖比瑞亚 1944年1月27日
厄瓜多尔 1945年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2月8日
秘鲁 1945年2月11日
智利 1945年2月12日
委内瑞拉 1945年2月14日
乌拉圭 1945年2月22日
埃及 1945年2月26日
叙利亚 1945年2月26日
沙特阿拉伯 1945年3月1日
阿根廷 1945年3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8月9日
★轴心国集团国家宣战时间★
德国 1939年9月1日
意大利 1940年6月11日
匈牙利 1941年4月10日
保加利亚 1941年6月22日
芬兰 1941年6月25日
日 本 1941年12月8日
中国伪满洲国 1941年12月8日
斯洛维尼亚 1941年12月12日
克罗埃西亚 1941年12月14日
泰国 1942年1月25日
中国汪伪政府 1943年1月9日
罗马尼亚 1941年6月6日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1945年5月8日(苏联红军胜利占领柏林)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关于 二战时期 和 二战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战时期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 二战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国家有哪些 、 二战时期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