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 岩体的变形有哪些特点?岩体的强度特征有哪些? ,以及 温度对花岗岩三轴实验力学参数的影响 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今天给各位分享 岩体的变形有哪些特点?岩体的强度特征有哪些? 的知识,其中也会对 温度对花岗岩三轴实验力学参数的影响 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岩体的特性:整体状结构:整体强度高、岩体稳定。块状结构:结构面相互牵制,岩体基本稳定。层状结构:为各向异性体,稳定性较差。碎裂状结构:变形和强度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稳定性很差。散体状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稳定性
岩体变形与岩石相比E低,峰值强度低,残余强度低,μ高;达到峰值后,岩体呈柔性破坏,并保留一定残余强度;各向异性显著,不同结构面分布呈现不同变形性质。
岩体强度相较于岩石具有着显著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受损性、环境敏感性和非线性特性。考虑到这些特点,才能对岩体的力学性质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分析,并为岩体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有的岩体变形都包含有结构面的变形。引起岩体变形的主要因素有地应力、地下水和地温。地下水和地温变化引起的岩体变形,一般称膨胀和收缩。工程中产生的岩体变形,通常指由应力引起的再变形。岩体的强度特征。一般情况下,岩体
岩体的变形有哪些特点?岩体的强度特征有哪些?
11.5.3滞后阻尼(Hystereticdamping)11.5.4关于阻尼设置的一些讨论11.6网格尺寸的要求11.7输入载荷的校正11.7.1滤波11.7.2基线校正11.8动孔压模型与土体的液化11.9完全非线性动力耦合分析步骤11.10应用实例——振动台液化试验模拟11.10.1计算模型
在确定剑桥模型的屈服面和确定应力应变关系时只需三个实验常数:各向等压固结参数λ;回弹参数κ和破坏常数M。其中λ和κ均可用各向等压试验确定;M可用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确定。4.4.4.1 各向等压固结参数λ、回弹参数κ 10
关于剑桥模型的几点讨论
旋转型剪切应力路径试验时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施加的往返剪应力相位差为90°,应力路径为椭圆型,Dr=50%~55%,σc′=200kPa;当两个往返剪应力相等时,应力路径变为圆型。以τd,1和τd,s分别表示两个往返剪应力
关于设备本身,STDTTS 标准应力路径三轴试验系统是完全自动的高级三轴试验系统,主要通过压力室底座下的液压控制活塞来提供直接的轴向应力来进行应力路径试验。GDSTTS可以运行高级试验例如应力路经、低循环和KO试验,都在PC机控制
应力路径是模拟土体在实际施工或运行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对试样进行加荷减荷的试验程序。这种应力状态变化是以岩石的加荷过程中土体内某平面上应力变化的轨迹来表明应力增长或减小的路径。不同的加荷方式有不同的应力路径。3、三
应力路径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土中某一点的应力变化过程在应力坐标图中的轨迹。基坑开挖过程为σ1一定,σ3不断降低的过程。在p-q坐标系中的总应力路径,为通过横坐标p0,斜率k=3的直线。
σS就是岩样在某一围压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值;B是比例加载路径,与A相比,岩样达到峰值应力的过程中经历的围压较低;C是卸围压路径,无论是保持轴向变形还是保持轴向应力,岩样屈服过程中经历的围压均较高;D是保持主应力之和恒定的试验,围
应力路径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土中某一点的应力变化过程在应力坐标图中的轨迹。应力路径是描述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应力变化情况或过程的一种方法。对于同一种土,当采用不同的试验手段和不同的加荷方法使之剪切破坏时,其应力变化的
按一定规律变化室压σc和轴向应力σa,用三轴仪可以完成不同应力路径的试验。通常有如图4.2所示的几种应力路径,当然也有其他应力路径或上述各应力路径的组合,也有控制不同应变路径的三轴试验。对于所有的三轴试验,试样受
应力路径试验分析
1 岩体的单轴和三轴压缩变形特征 (1)岩体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①在加载过程,结构面压密与闭合,应力-应变曲线,呈上凹型.②中途卸载有弹性后效现象和不可恢复残余变形.这是结构面闭合、滑移、错动造成的.③完全卸载,
砂岩的三轴压缩特性:从图4可以看出:砂岩在不同围压下的轴向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形状是类似的,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第1阶段在开始施加轴向压力时,试件体应变增加体积缩小,岩石被压
(1)压密阶段。其特征是应力一应变曲线呈上凹型,即应变随应力的增加而减少。 (2)弹性阶段。这一阶段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基本呈直线,在弹性阶段,由于受荷后不断地出现裂纹扩展,岩石将产生一些不可逆的变形。因此只能是一种
(1)OA段,应力缓慢增加,曲线朝上凹,岩石试件内裂隙逐渐被压缩闭合而产生非线性变形,卸载后全部恢复,属于弹性变形。(2) AB段,线弹性变形阶段,曲线接近直线,应力应变属线性关系,卸载后可完全恢复。(3)BC段,曲线
岩石三轴压缩的全应力应变曲线特点包括以下方面。(1)岩石在加载过程中,有时在荷载比较小的时候,就会有岩石微破裂(声发射)出现。(2)在岩石单轴压缩过程中,体积从开始压缩时的减小,到大约在极限强度一半时会由于众多
试验曲线和声发射反映了,岩石内部有许多空隙和裂隙(声发射、试验曲线初始阶段的上翘等);曲线有峰值,峰值后有承载力的下降过程(强度极值后承载能力没有消失);在较高围压下残余强度增加(峰后曲线抬高)等。如对岩石力学
岩石三轴压缩的全应力应变曲线特点和有声发射现象反映出( )。
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方法如下:围压,围压增加,增加岩石的强度,增加岩石的韧性。温度,温度升高,降低岩石的强度;增加岩石的韧性。孔隙流体压力,孔隙流体压力增加,降低岩石的强度,增加岩石的脆性。应变速率,应变速率降低,岩石
3、湿度对试样应力和应变影响不大。
在对实时高温作用下(常温-850℃)和高温作用冷却后(常温-1300℃),花岗岩试件单轴受压破坏过程做了大量的试验,得到了实时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的全应力一应变曲线、高温作用冷却后岩石破坏全过程的力学特征和声发射特征。实时高
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将花岗岩岩样加温冷却至室温后,对其进行岩石的三轴与单轴试验,测量岩石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峰值应力、内摩擦角、黏聚力等力学参数。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温度对岩石力学参数影响的函
温度对花岗岩三轴实验力学参数的影响
岩样之间的差异是不可控制的试验参数,对试验结果有着显著影响。例如为了确定岩石的强度准则,通常进行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有时围压的作用可能完全为岩样的差异所掩盖。例如将在第3.2节讨论的东庞矿粉砂岩,岩样三轴
优点:能较为严格地控制排水条件以及可以量测试件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缺点:试件中的主应力Q2=Q3,而实际上土体的受力状态未必都属于这类轴对称情况。三轴压缩试验是测定土抗剪强度的一种较为完善的方法。是测定土的应力
对图4-25中长石砂岩14个试样单轴压缩试验的回归结果是ε0=5.25×10-3,相关系数R=0.971;文献[51]中煤层底板深达150 m内取得的48个砂岩类试样(图4-24),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试验的回归结果是ε0=8.57×10-3
1、直剪结构简单,易于操作。2、能够严格控制试件的排水条件。3、可以量测土样中孔隙水压力,从而获得土中有效应力的变化情况。4、轴压缩试验中试件的应力状态比较明确,剪切破坏时的破裂面在试件的最弱处。二、缺点:1
就实验室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而言,公式(7.2)或(7.10)的确切含义是,一个给定岩样能够承载的最大轴向应力σS与围压σ3呈线性关系。这已经为大量的试验结果所证实,但并不足以说明,达到临界状态的截面倾角就一定是45°
出现明显滑移面,再次单轴压缩的强度将明显偏低(如A38),以及个别岩样(如A1)由于三轴压缩变形较小,没有进入屈服平台外,损伤岩样的强度随塑性变形大致线性降低,低围压产生的塑性变形对强度的影响显著。
砂岩的单轴和三轴压缩性能试验结果如何?
1、确定无疑:利用三轴试验得到路面材料的力学强度为------抗剪强度。
2、摩尔—库仑强度理论: t=c+ σtanφ, 其中 c 和 φ 是表征路面材料抗剪强度的两项参数, c 是材料 的粘聚力(kpa),φ是材料内摩阻角,对于土,可以通过直剪试验得到;对于松散粒料无法做直接剪切试验,可用三轴压缩试验测定。
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是+ph值是多少
酶是生物体中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的显著特征是它们具有高度的催化能力和专一性,而且酶的活性可以被调节,与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密切相关.到现在为止,已知的酶类有近2 000种,消化酶是其中的一种,它主要是由消化腺和消化系统分泌的具有促消化作用的酶类.在消化酶中,依消化对象的不同而大致可划分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几种.目前,国内外对于水产动物消化酶研究的报道主要以蛋白酶和淀粉酶为最多;从水产动物种类上来看,以鱼类、甲壳类等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对于棘皮动物、软体动物消化酶的研究也有较多的报道.
1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
对鱼类消化道中消化酶的研究,是了解鱼类消化生理的重要内容,对于鱼类养殖过程中人工饵料的合理配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外要比国内开展得早而多.研究消化酶在鱼体内的分布及其活性,可以将其中活性较高的酶提取利用,有利于水产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废弃物.如今,从大型的海水鱼中分离、提取的蛋白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和生物化工领域.
1.1 鱼类蛋白酶
1.1.1 胃蛋白酶
有胃鱼类胃中作用最强的消化酶是胃蛋白酶,它先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的形式贮存于细胞中,在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一般软骨鱼类和有胃硬骨鱼类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均在较强的酸性范围之内.鱼类胃内pH值主要受胃酸浓度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由食物直接刺激胃而引起的,有食或进食一定时间后,胃液pH值较低,为偏酸性.因此,鱼类胃内pH值基本上能够满足胃蛋白酶的发挥,但视鱼的种类不同而异.由于胃蛋白酶的活性随鱼类食性不同而变动,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蛋白质的消化主要集中在胃,因此有必要在肉食性鱼类饲料中添加酸化剂或在饲料中添加促进胃液分泌的物质.
1.1.2 肝胰脏蛋白酶
硬骨鱼类的肝脏和胰脏大多是混在一起的,现已有研究证明,胰脏是分泌蛋白酶的主要器官,其分布极其复杂而散乱.关于鱼类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及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鱼类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值多呈中性或弱碱性.软骨鱼类肝胰脏内的胰蛋白酶一般是没有活性的酶原,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被激活.Das (1991)对硬骨鱼类鲤鱼、黑鲈(Micropterus sp.)、丁■(Phoxinus tinca)的肝胰脏的研究表明,肠液能增强胰蛋白酶的作用,认为胰脏主要分泌蛋白酶原.而Fish(1960)发现,莫桑比克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的肝胰脏蛋白酶的活性比肠中的高.由此可知,不同鱼类其分泌蛋白酶的部位和形式不同,鱼类分泌的胰蛋白酶原,需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使之激活,促进肠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本次应力路径试验分两类:常规三轴压缩(CTC)和减载三轴伸长(RTE)应力路径试验,两种应力路径试验原理如图4.4所示,同时测定应力应变曲线和强度参数。
图4.4 应力路径原理图
其中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一方面确定砂土非线性邓肯张理论本构、剑桥弹塑性本构参数,另一方面用于确定砂土剪胀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参数;减载三轴伸长用于确定砂土剪胀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参数。
4.2.2.1 三轴应力路径试验方案
为了研究初始干密度和含水量对沙漠砂强度和应力路径特性的影响,制备了两种应力路径、3种不同干密度试样、5种含水量状态的相应试样。试验压力取3种围压:100kPa、200kPa、300kPa。同时,为了研究静力循环加卸载特性,设计了一些静力循环加卸载试验,具体试验工况设计见表4.2。试验制样将风积砂分别制成干砂、不同饱和度非饱和砂和饱和砂三种类型。
4.2.2.2 三轴拉伸应力路径试验设备改进
常规三轴压缩(CTC)试验已经较为成熟,为了在常规三轴设备上实现减载三轴伸长(RTE)试验,本课题对常规仪器进行了一些改进(图4.5)。设备改进的新意有两方面:一方面,改进并建立传力杆的拉挂装置,使实验可实现轴向减载;另一方面,改进试样上顶帽传统装置,通过螺纹连接设计,实现了试样和上顶帽有效连接,适应了试样轴向减载的应力状态,使试验操作时既不影响试样形状也不影响试样的受拉状态。试验设备改进的拉挂装置如图4.5所示。图4.6a为拉挂装置正面图,图4.6b为侧面图;改进的拉伸装置如图4.7所示,其中图4.7a为侧面图,图4.7b为正面图。
表4.2 试验方案
注:静力三轴试验工作剪切速率0.12mm/min。
图4.5 改进的三轴拉伸应力路径设备
图4.6 拉挂装置正面及侧面图
图4.7 拉伸装置正面及侧面图
应力路径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土中某一点的应力变化过程在应力坐标图中的轨迹。
应力路径是描述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应力变化情况或过程的一种方法。对于同一种土,当采用不同的试验手段和不同的加荷方法使之剪切破坏时,其应力变化的过程是不同的,相应的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也将出现很大的差异。通过土的应力路径可以模拟土体实际的应力历史,对全面研究应力变化过程对土的力学性质的影响,进而在土体的变形和强度分析中反映土的应力历史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3.3.1 雪峰山地区隆升机制
20世纪60年代后期,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为造山运动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即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体现了岩石圈板块从离解(规模不等洋盆的打开)到汇聚(洋盆消减闭合)的过程。在空间上,造山带常常是与板块之间的缝合地带,或是板块汇聚的边缘地带。借助于板块学说,对解释造山带形成机制——水平运动(洋盆扩张)与垂直运动(洋盆消减,俯冲作用)的相互联系,造山带内各类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以及划分造山带类型,都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
就湖南而言,雪峰隆起是该区具典型代表意义的造山带,研究其隆升机制,对于探讨湖南地区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
据马文璞等研究表明:雪峰隆起在古生代时尚不存在,它目前的长条形形态是印支运动以来构造变形的结果,但是板溪群仍为成层良好的前寒武系;使雪峰隆起出露的原因导致燕山期朝向西北的叠瓦逆冲作用,结果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川黔湘弧形褶皱—冲断系。这个褶皱—冲断系的前锋止于华蓥山断裂,川东南梳状褶皱(外带)和黔北箱状褶皱(中带)都是侏罗山式基底滑脱构造,雪峰隆起为其内带,以基底卷入变形,广泛发育劈理,出现双冲构造等较深层次变形为特征(图5-3),根带在沅麻盆地以东。雪峰古陆的最终出现是中生代以来的事情,在整个早古生代期间雪峰古陆还不存在,即使是晚古生代的大部分时间也位于水下(湖南省地质矿产局,1988)。
湖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褶皱带和华夏陆块所拼合形成的中国南方板块的中部,由于受周边板块(华北板块、印支板块、古太平洋板块及古特提斯裂谷)的影响以及早期构造对晚期构造的制约和影响,湖南地区构造作用呈现相互交错的复杂格局,构造应力场几经变化,并最终形成该地区大面积宽缓拗褶,抬升,出现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临水的马蹄形盆地地貌。
6.3.3.2 重力异常的深部地质原因探讨
剖面综合模型的建立:在构制剖面模型时,从地表至地下10km处,主要利用地表实测的地层密度值;而在10km以下,则主要利用剖面地震波速计算密度分层结构,并根据密度特征,划分出一系列水平的柱状体表示地质块体。
各地层密度取值为:白垩系2.59g/cm3,泥盆系—三叠系2.69g/cm3,寒武系—志留系2.66g/cm3,中元古界2.71g/cm3,花岗岩2.63g/cm3
地壳分层密度按如下公式确定:
ρ=2.78 + 0.27(V - 6.0)V≤5.5
ρ=2.78 + 0.56(V - 6.0)5.5≤V≤6.0
ρ=3.07 + 0.29(V - 0.7)6.0≤V≤7.5
ρ=3..22 0.2(V-7.5)7.5≤V≤8.5
式中:ρ为密度,V为波速度。上地幔密度经拟合,取3.4g/cm3。
重力异常的解释 根据各层密度取值,可以计算出凤凰—茶陵剖面的重力异常值,对比理论重力异常曲线与实测重力异常曲线,可以明确:在麻阳地区重力高引起的原因是,上地壳中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增厚及新元古界火山变质岩基底上隆,密度增大,达2.72~2.76g/cm3,且麻阳地区莫霍面升高(莫霍面深度为38km),比松桃以西高4km,比溆浦以东高2km。
在衡阳盆地西南侧的金兰寺附近莫霍面有6km的跃迁,上升到30km,且上地幔低密度体呈隆起之形势,在衡阳盆地区上地幔低密度体厚度为18km,而盆地东侧(衡阳茶陵间)上地幔低密度体厚度增大到40km,这是引起衡阳盆地重力高的主要原因;其次,盆地基底密度增大,达2.71~2.73g/cm3是引起衡阳盆地重力高的又一个原因。
白马山、衡东及茶陵东三个局部重力低,与地表出露的花岗岩位置有极好的对应关系,显然与低密度花岗岩有关。同样通过密度模型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即在密度模型中,当用两侧围岩的密度来代替实测的花岗岩的密度值之时,如白马山花岗岩体密度用2.67g/cm3代替2.71g/cm3;衡东用2.66g/cm3代替2.71g/cm3;茶陵东用2.69g/cm3代替2.72g/cm3,再计算剖面密度模型的理论重力异常,则这三个局部异常消失。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花岗岩是引起局部重力低的原因。
卫星重力数据 利用卫星重力数据求得湖南及邻区岩石圈底部由地幔物质的蠕动所产生的切向应力场,间接指示出地幔蠕动流的分布格局。结合前述地球物理、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后,本书认为雪峰隆升加厚是由于周边地区地幔蠕动流,加热地壳,形成壳幔混熔层,重力均衡调整,迫使隆升加厚,其动力来源主要是地幔蠕动流的南北会聚挤压作用。
依据上述观点,在F.D.Stacey用流变均质软流层的流动解释芬兰—斯堪的纳维亚地区隆升的几何模型图的启发下,文中由简到繁设计了几个模型。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最后认为下述模型最适合:
地幔蠕动流层厚为h,为均质不可压缩物质;上覆刚性块体和下伏地幔物质相对蠕动流层来说,也当成近似静止(指水平方向相对静止)层;蠕动流层物质密度ρ,下伏地幔物质的密度为ρm;隆升当成一个矩形块体,东西长L1 ,南北宽L2;蠕动流层中的蠕动流速度(只与流层深度坐标有关,V1 为单位时间内用于隆升的物质补偿体积,V2 为流层的下边界因重力均衡调整能下凹的体积。从东西两端进入(或流出)隆起范围内的地幔流很少,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就只要考虑南北两端向隆起内的会聚流,所以该模型是一个二维模型。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如下:
在蠕动流层中,由于南北两端存在压力梯度,使得蠕动流会聚。据流体力学可知,流层内的剪切应力σ的垂直梯度与压力梯度dp/dx平衡,即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式中:p为压力。对于确定的x,dp/dx为常数,由(6-1)式可得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如果蠕变规律为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式中:ε为应变率,A,n为相应流变体的系数。利用边界条件,y=h/2 处,υ=0,则可得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对某一隆升阶段来说,隆升平均速率设为υz,则单位时间内进入隆起范围的蠕动流体积为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而用于隆升的体积为V1=L1 ·L2 ·υz
由于重力均衡调整,隆起范围内蠕动流层下边界可能下凹的体积为
V2=V1ρ(ρm -ρ)
因流层物质不可压缩,由隆起周边进入内部的物质体积V0 应为V1 与V2 之和,即
V0=V1 +V2=V1ρm/(ρm -ρ)
即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所以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由(6-2)式可求得在上覆壳层底部边界流层的剪切应力为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而这一剪切应力其绝对值即等于蠕动流对上覆壳层所施的切向应力值。壳层底部的切向应力σ*可以由卫星重力扰动位球谐系数通过地幔蠕动流模型公式求得,故可以认为是已知的,至少其数量级是确定的。故此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代入(6-7)式得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对于n=1的线性牛顿体来说,A=1/η,η为黏滞系数。由(6-10)式可求得地幔蠕动流的黏滞系数。可取h=105m,由笔者的计算可知σ*为107Pa的数量级,故取σ*=107Pa,而由表1给出,L2=1.5×106m,又取ρ=3000 kg/m3,ρm=3300 kg/m3。分别对隆升的四个阶段的υz 求得相应的η值。当然,实际情形中,所求的亦为有效黏滞系数。即使考虑η≠1时的非线性蠕变情形,非线性蠕变时的有效黏滞系数数η*与上述所求的η仅差3倍因子,不改变其数量级。由此可见,隆升过程中,其地幔蠕动流层的有效黏滞系数的数量级为1018~1020Pa·s。
计算求得的η值与前人通过冰期后回跳研究所得地幔蠕动流的黏滞系数的数量级完全一致。虽然研究的地区不同,但都是反映地幔软流层(蠕动流)的流变特性。由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可知,构造活动区的地幔软流层之特性(波速、电性)大致相同,都是低速层、低阻层之所在,亦是低黏滞系数之所在。所以,其黏滞系数的数量级一致是意料中的事。然而,这种计算方法与前人的方法不同,是利用了实际考察所得隆升的速率数值和用卫星重力有关系数所求的岩石圈底部切向应力值。由此说明,上述隆升模型和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正确性。
通过上述模型,还可由(6-4)式,求得地幔蠕动流的平均蠕动速率。对于线性牛顿体,n-1,则平均蠕动速率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如果取σ*=107Pa,η=1020Pa·s,h=105m这些典型值,则由(6-11)式可求得 ≈5.26 cm/a。这个速率与印度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会聚的运动速率相当吻合。这就说明上述模型真实地反映了隆升的动力学机制:地幔流南北向相对会聚蠕动,导致雪峰整体隆升。
如果取地幔流的有效黏滞系数η为四个隆升阶段的平均值,即数量级为1019Pa·s,η=1019Pa·s;σ*,h,L2 ,ρ,ρm还是取与前面相同的典型值:σ*=107Pa,h=105m,L=15×106m,ρ=3000 kg/m3,ρm=3300 kg/m3。对于n=1的线性牛顿体,可由(6-10)式求出隆升的平均速率为
湖南地区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成矿作用特征研究
将ρm,ρ,σ*,L2 和η值代入(6-12)式求得:υz≈6.37mm/a。
总之,隆升的力源机制,可能就是周边地幔物质蠕动流(南北向为主)向内部会聚,加热地壳,产生壳幔混熔层;蠕动物质的会聚、挤压、加上重力均衡作用,迫使区内整体隆升加厚,而周边地区因地幔物质流的流出,而产生断陷(如沅麻盆地)等。
当建筑功能以仓储为主或建筑难以区分主要功能时,应按本规范有关仓库的规定确定,但当分拣等作业区采用防火墙与储存区完全分隔时,作业区和储存区的防火要求可分别按本规范有关厂房和仓库的规定确定。其中,当分拣等作业区采用防火墙与储存区完全分隔且符合下列条件时,除自动化控制的丙类高架仓库外,储存区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和储存区部分建筑的最大允许占地面积,可按本规范表3.3.2(不含注)的规定增加3.0倍:
1)储存除可燃液体、棉、麻、丝、毛及其他纺织品、泡沫塑料等物品外的丙类物品且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一级;
2)储存丁、戊类物品且建筑的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
3)建筑内全部设置自动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岩体承受的外力不超过抗压、抗剪强度极限时表现出的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岩体变形分为结构作变形(压缩变形和剪切变形)和结构面变形(压缩变形和剪切变形)。所有的岩体变形都包含有结构面的变形。引起岩体变形的主要因素有地应力、地下水和地温。地下水和地温变化引起的岩体变形,一般称膨胀和收缩。工程中产生的岩体变形,通常指由应力引起的再变形。
岩体的强度特征。一般情况下,岩体的强度既不等于岩块岩石的强度,也不等于结构面的强度,而是二者共同影响表现出来的强度。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岩石或结构面的强度来代替。如当岩体中结构面不发育,呈完整结构时,可以岩石的强度代替岩体强度;如果岩体沿某、—结构面产生整体滑动时,则岩体强度完全受结构面强度控制。
1 岩体的单轴和三轴压缩变形特征
(1)岩体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①在加载过程,结构面压密与闭合,应力-应变曲线,呈上凹型.
②中途卸载有弹性后效现象和不可恢复残余变形.这是结构面闭合、滑移、错动造成的.
③完全卸载,再加载形成形式上的“开环型”曲线,这也是弹性后效造成的.
④峰值强度后,岩体开始破坏,应力下降较缓慢,仍有残余应力,这是岩体结构效应.2岩体剪切变形特征
①在屈服点前,变形曲线与抗压变形相似,上凹型.
②屈服点后,某个结构面或结构体首先剪坏,随之出现一次应力下降.峰值前可能发现多次应力升降.升降程度与结构面或结构体强度有关,岩体越破碎,应力降反而不明显.
③当应力增加到一定应力水平时,岩体剪切变形已积累到一定程度,没剪破的部位以瞬间破坏方式出现,并伴有一次大的应力降.
④随后产生稳定滑移 3岩体各向异性变形
试件模型:12mmX12mmX36mm的块体单元
x=1表示贯通, x =0为完整试件, x为分离度①岩体力学性质具有各向异性,变形、破坏机制、强度特征不同.②工程布置要考虑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岩体自身强度,维持工程稳定性.
关于 岩体的变形有哪些特点?岩体的强度特征有哪些? 和 温度对花岗岩三轴实验力学参数的影响 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岩体的变形有哪些特点?岩体的强度特征有哪些?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 温度对花岗岩三轴实验力学参数的影响 、 岩体的变形有哪些特点?岩体的强度特征有哪些?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