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问题逐渐成为困扰许多老年人的健康难题。拔牙作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对老年人而言却隐藏着比年轻人更高的风险。为了帮助老年朋友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拔牙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老年人拔牙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助老年患者安全舒适度过拔牙。
哪些牙应该尽早拔掉?
牙痛未必一定要拔牙,先要让口腔医生判断能否通过治疗保住牙齿,采取拔牙是治疗的最后一步。经过专业评估后,一些缺损较大的残牙、松动度大或者劈裂较深的折裂牙,在无保留价值的情况下就需要拔除。尤其是颌面部放疗、一些特定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比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舒单抗)使用前,建议先请口腔科医生进行全面的口腔评估。
残根残冠:当龋齿发展到牙髓炎、根尖周炎等阶段,破坏了牙齿原本的内外结构,无法通过常规治疗挽救时,拔除患牙去除感染灶是必要的。
牙周炎晚期:牙周炎晚期的症状表现为牙槽骨严重吸收、牙齿松动移位、牙龈退缩以及牙周反复溢脓。这个时候牙周组织破坏已经不可逆转,严重松动牙就像一颗大树周围没有泥土了,一碰就晃,无法稳固支撑咀嚼功能,另外,极度松动的牙齿,若不慎自行脱落还有误吸风险,因此拔除松动度大的患牙可缓解疼痛、防止牙周反复炎症,感染扩散。
病变智齿:智齿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和年轻人智齿位置不正易引发邻牙受损、牙周组织破坏,甚至囊肿等病变不同,老年人的智齿常见的情况往往是对颌的智齿已经拔除,没有对颌牙后,上方或者下方对应的智齿慢慢发生伸长,长期以往容易造成食物嵌塞,造成邻牙龋坏,另外废用没有功能的智齿由于刷牙刷不到,本身有潜在龋坏风险,对于这类牙齿拔除是明智的选择。
拔牙前应知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代谢减缓,恢复能力减弱,若合并心肺功能减弱、抗凝药物使用造成的暂时性凝血功能异常、骨质疏松、或其他全身慢性疾病等问题时可能给拔牙带来额外风险。
1.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拔牙的风险主要是出血风险和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一方面由于血管脆性增加,减弱了拔牙创局部血管收缩功能,造成术中出血较常人增多,且拔牙创本身丰富的血管分布在高血压状态下更容易发生持续性渗血,另一方面,“白大褂效应”、打麻药以及拔牙操作过程容易引发应激状态,会造成不少老年人的血压急剧波动,高龄老人更应注意血压的情况,如果原来就有未控制的高血压,再行升高,很可能诱发心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