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林波)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而“文物+科技”的结合,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文物+科技’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积极响应。”5月28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而破解理念壁垒、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天,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文物+科技”分享会在杭州举行。当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首先,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破解传统难题。
杨建武表示,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以文物检测为例,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譬如,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无接触检测技术”工具,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类似的技术创新,正在修复、存储、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让文物“延年益寿”成为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力。
AI、VR、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AI复原历史场景、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更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激发文化认同感。
再者,科技助力文物“DNA鉴定”,为流失文物“寻亲”。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文物“DNA鉴定”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同位素检测、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为流失文物“寻亲”。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认为“奇技淫巧”背离传统;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杨建武提出“主动拥抱”策略: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
“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他特别提到,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形成系统性创新。(完)
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正经历何种角色变革?
紧急提醒:今年最强降雨来袭,极端性强,致灾性强!
特朗普连挥“三大棒”,哈佛抗议、欧盟不满、苹果挨招
港澳高校下场“抢人”:愿接收在美留学生转学
朝参暮枣、随身膏条……年轻人把养生局卷到膏方界
为什么有人每天睡得少却很精神?科学家发现“短睡基因”
不愿再做“第二个董明珠”的她,回到格力直播间
宝岛变成“火烧岛”?台湾强关核电厂,各地停电事件频发
中新电竞对话无畏——无非就是胜利或者失败
从“笨重”到“智造” 解码河南制造业进阶
“秃”如其来的烦恼 请保护好你的头发
端午节假期中国口岸预计日均出入境215万人次
高原炊具“风囊”:双手一压就生火
激光炮机器狗,比光头强砍树还厉害?
中国渤海最大海上油气平台完工起运
太原晋祠公园迎来最佳观赏季
小新探秘“科技感”十足的西博会
江西首次发现彩鹮筑巢繁殖
野生大熊猫爬树秀“功夫”
龙舟比赛留学生也来“划水”?
记者体验远程操控机器人“打架”
揭秘黑科技如何“透视”心脑血管风险
浏阳“百岁夫妻”携手跨越世纪 两人年龄相加205岁
精准识别、自动化作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上演无人施工
合肥野生动物园“哦吼猴”凭方言出圈
女子偶遇土拨鼠“沉浸式”打架
中电建共和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吸热塔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