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山今/文)范伟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人。
60岁拍《漫长的季节》,作品成了爆款,他也拿到了首尔国际电视剧大赏的最佳男主角;61岁拍《朝云暮雨》,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男主角。
“确实是个幸运的事。因为不容易,一般到我这个年龄可能演个差不多的就行了。”范伟告诉搜狐娱乐。
“幸运”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接受采访时,在领奖台上,在首映礼现场,在各种公开场合,他习惯用“幸运”解释自己获得的一些成绩。
但我们都知道,从春晚上“卖拐”的小品演员到最佳男主角,范伟靠的不仅仅是幸运。
范伟曾被问到“最大的人生经验是什么”,他回答“天道酬勤”。或许,这个词更能概括范伟走来的这一路。
01 范厨师、范德彪与范伟
他很久不用微博了,注册15年,只发过92条动态,如今设置了仅半年可见,已经看不到任何内容。
他几乎不上综艺。很多综艺都找过范伟,有演技节目曾邀请他去当导师,范伟拒绝了,他说自己性格放不开,综艺需要娱乐精神,太认真反而不行。
范伟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没有幽默感。《铁道英雄》宣传期,工作人员形容他“文艺、内敛”,但很多记者偏爱问特别“飞”的问题,常常让范伟招架不住,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其中存在着某些错位。在很多人心中,范伟应该是充满喜感的。他是被忽悠瘸了的范厨师,也是亚文化中颇受年轻人喜爱的彪哥范德彪,穿着骷髅头毛衣、说话有些结巴、主打了开原市几场著名恶仗、永远二十九岁(手指头比四)。
范伟说,可能现在还有观众认为他是小品演员,“我现在有时候看大家的留言,说一直以为他就卖拐,没想到还能演个这样的角色。”
但在很多接触过范伟的人看来,他内向且敏感。用范伟自己的话说,“挺拘束的一个人”,平时说一句话都要瞻前顾后,生怕得罪人。
小时候,父母吵架会让范伟感到害怕,从进胡同前就开始心跳,看到父母脸上是高兴的,心里的石头才会落地,如果父母不高兴,他心跳得更厉害。范伟后来问过哥哥姐姐,他们都没有这样的经历。
《漫长的季节》反响很好,收官时,范伟想给导演辛爽发信息,“老树逢春,你就是这颗老树的春天。”他想了想,又删掉了,改成“祝贺,太好了,这个结果太开心了。”他怕前面那句话显得太奉承导演。
对于演员范伟来说,这种敏感在某些时候也会变成一种优势。他爱观察生活细节,而这些细节,很多都被他用在了塑造角色上。
《耳朵大有福》中,范伟饰演的王抗美在骑车时,会先拍拍车座上的灰,这是他从父亲那儿观察到的细节。《朝云暮雨》中,范伟饰演坐牢27年的劳改犯,他去和刑满释放人员聊天,和原文作者聊天,发现刚出监狱的人像惊弓之鸟,不敢直视别人,这个细节也被他用在了电影中。
“别人感受不到你感受到了,这是演员最大的资源。”范伟说。
他关注东北文学,特别喜欢《平原上的摩西》,班宇的《盘锦豹子》也让他倍感熟悉。他看过范德彪的二创视频,觉得想法、创意、剪辑都特别好。他还喜欢奉俊昊,范伟评价他“尊重类型,同时有个人表达,平衡做得特别好”。
范伟也会关注观众对他表演的评价。《第二十条》上线后,他去看了观众评价,有一条让他印象深刻,“说范伟演的这个老头太坏了,坏在隐蔽性特别强。我觉得这也挺好,说明我演对了。”
也有观众反馈不是太好的时候。在看剧集《立功·东北旧事》的评价时,范伟看到有观众说很割裂,他觉得有道理,“可能我们做得没那么好,做得没有那么浑然一体……我们会总结经验,以后我们再好好弥补这些问题,弥补这些遗憾。”
有时候,范伟也会怪自己不够谨慎。“出现问题我特别愿意自责,这是挺负面的东西。但要从积极上讲,你越要求自己严格,老自责的话,可能后边就谨慎一些。”
他是为角色减的肥。《朝云暮雨》前期准备时,范伟160多斤,身上没那么胖,但脖子粗,脸显胖。而他饰演的老秦是老劳改犯,蹲了27年监狱。
有刑满释放人员告诉他,其实监狱里也有胖子。但范伟不能说服自己,“观众不太认,观众认为你在里头怎么能把自己养成这么胖?就是不像,我自己也这么认为。”
导演张国立暗示他有没有可能减减肥,范伟马上应下,“太有必要了。”节食、运动、改变饮食结构,不到一年时间,他瘦到了130斤。
范伟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他准备角色的过程也是建立信念的过程,他首先要让自己相信,要说服自己。
《朝云暮雨》中,老秦56岁,计划和一位24岁的女性结婚生子。范伟在一次次的思考与尝试中,找到了这个角色的底色,孝。老秦人生的几次失控都与父母有关,他是非常在意父母的孝子,所以为了奉行孝道,去求子。
范伟并不回避老秦的缺点,这个角色老实、内向、厚道,本质良善,但范伟也觉得这种孝是愚孝,迂腐。但有“孝”作为底色,人物逻辑建立了。
拍摄电视剧《先结婚后恋爱》时,正好是夏天,有一场婚礼的戏,范伟穿着厚衣服在天上吊了4个小时。剧组准备了替身,但他没有用。
主持人问是不是想给其他演员做榜样,范伟说不是,是因为说服不了自己。“你用替身跟肢体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是做不出来的,(眼尖的观众)能看出来。替身感觉做不到,要自己做的话能对点,感觉对。”
演《芳香之旅》时,范伟不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劳模,他就去看很多先进人物的日记、故事,把角色想成自己的父亲,思考爸爸遇到这些事时会如何反应。最后他为这个角色写了一万多字的人物小传。
范伟甚至会因为对角色的准备不足,跟导演商量晚点进组,“我一定在家里头好好想一想,想明白了我再去拍。”
《铁道英雄》杀青一个月后,范伟给导演发微信,讨论怎样配音更好。导演惊讶于他还在想着这事。一般来说,演员的工作在杀青后就结束了,但范伟总需要一段时间去复盘、总结,“哪个地方留遗憾了,哪种演法应该更好”。
《卖拐》编剧宫凯波曾说范伟“他想当艺术家”。
后来,《南京!南京!》导演陆川评价他:“好的喜剧演员在转型后往往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范伟就是其中之一。”《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梅峰说“他是受某种精神上的力量感召去做一个艺术家。”
现在,很多业内同行、媒体和观众都开始用“表演艺术家”称呼范伟。
最开始,他是相声演员,16岁拜师,拿过奖,创作的首个作品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曲艺编辑称赞,随后成为沈阳曲艺团骨干。
范伟说了15年相声,直到31岁。31岁,按老话,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按现在的眼光看,再过4年就会被大厂辞退,难以找到理想工作。
而范伟在31岁决定转行演小品。他渐渐明白过来,自己的性格根本不适应说相声,“我觉得我相声最差,小品比相声强,为什么呢?相声是很个人的东西,其实我生活中我个人我放不开。”
演小品的第三年,范伟就登上了春晚,节目是和赵本山合作的《牛大叔提干》。
之后他还上过很多次春晚,创作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比如《红高粱模特队》里的范教练,《卖拐》里“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范厨师。
2005年,演完小品《功夫》后,范伟再也没有在春晚上演过小品。后来有媒体问他有没有做过出格的选择,范伟反问:“我不上春节晚会算是出格的选择吗?”
在正当红的时候激流勇退,出格,太出格了。很多人不理解范伟的决定,但他觉得“每个人真有自己的想法和逻辑”,“没法说具体什么原因,就是不上就不上了呗”。
范伟开始演电影。在春晚舞台上亮相的那些经典小品角色,让范伟获得了极高的国民度,也让他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喜剧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范伟只能出演各种喜剧配角。
《手机》里说着河南方言的砖头哥,《天下无贼》里“我要劫个色”的胖劫匪,《道士下山》里秃顶的土豪。
一位导演曾经问范伟:“你知不知道你在影视这行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范伟说是不是自己还有过去演小品的表演痕迹,导演否认,回复他:“是成见。”
范伟不甘于此。他的第一个非喜剧角色,是自己争取来的。
那时候中影要拍《看车人的七月》,向导演安战军推荐了范伟。《看车人的七月》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底色是悲剧。和导演通完电话,对方说“回头聊一聊”。敏感的范伟马上意识到“导演不太想用我”。他理解导演,担心他的喜剧形象会让观众跳戏。
范伟仔细研究了剧本,告诉导演“咱们可以一点点带入,一开始让这个角色稍微幽默一点,后面再慢慢严肃起来”,还早早进了组,一场戏一场戏地对,慢慢给导演建立了信心。
范伟第一次演电影是在1999年,和赵本山宋丹丹合作喜剧片《男妇女主任》。回忆这部电影,范伟说:“我整个不敢看,整个就是演小品的,喊,电影哪有这么喊的,一点也不生活,我自己看着也冒汗。”
小品的表演痕迹直到2002年的《开往春天的地铁》还存在。这部电影上映时,范伟和妻子去影院看,妻子问:“你的声音为什么比别人大?”范伟明白了,自己没收住,还是有小品痕迹。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范伟认为《看车人的七月》里那位隐忍、沉默、最终爆发的中年男人,是他演电影以来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我个人觉得我真正能驾驭一部电影,真正像一个电影演员,还是《看车人的七月》。”范伟说。这部电影让范伟拿到了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那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表演奖。
有春晚小品打底,范伟可以和大导合作,在商业片里当最亮的绿叶,演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喜剧角色,观众仍会赞赏他的演技。他在这条路上走得很顺利。
但他再次走了另一条路,演心酸底层小人物,演豆瓣只有1.8万人标记的文艺片,合作没那么知名的导演。
这是范伟的又一次激流勇退。
《看车人的七月》后,范伟还演了不少文艺片。
在导演张猛的东北题材电影《耳朵大有福》中,他饰演退休工人王抗美。
王抗美是火车修理工,患有气管病,退休时被告知这病不算工伤,老婆又生病住院,退休金太紧巴。王抗美想找点事做,补贴家用。他尝试了很多工作,擦鞋工、推销员、二人转演员、修自行车,都不太合适。
街上小贩放着正当红的流行歌曲,但王抗美更爱《红军不怕远征难》。王抗美想算命,要三块钱,他问只算后半生能不能半价,店家给他赠送了电脑合成的“形象设计”,把他的脸P在大头贴上,违和感十足。
王抗美爱面子,过得心酸也总是笑,但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在提醒他,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你是被留下的。
聊起《耳朵大有福》,范伟说王抗美其实有原型,是导演张猛父亲的朋友,当时受邀剧组当助理导演,“我时时刻刻会观察他,那个电影对我来说尝试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把自己完全松下来,我不去演,完全就是生活这个状态。”
《马大帅》里的范德彪,《看车人的七月》里的杜红军,《耳朵大有福》里的王抗美……范伟又贡献了一类经典银幕形象,普通小人物,时代落水者,打拼、奋斗、挣扎。
媒体经常问范伟,为什么现在大家还对范德彪念念不忘?范伟说:“每个人都能在范德彪身上看到自己。”
其实每个人也都能在杜红军、王抗美身上看到自己。曾经有一位导演主动和范伟说:“你太中国了,穿一跨栏背心,太中国了,特别可爱,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但范伟也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有意识地想选择那些更不一样的角色。
看完《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剧本,范伟很兴奋,他喜欢这个剧本,觉得丁务源很适合自己,“得心应手”。
“《不成问题的问题》确实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好多年没得奖了,得了一个奖。过去《看车人的七月》,都是那种特别底层的小人物。《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一样,跟我的戏路反差挺大的。”范伟说。
丁务源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剧本里提示丁务源是油滑的人,范伟思考怎么去演绎油滑,“我可以演得比较外在,但是也可以把他演得……用许鞍华导演说的,演得比较可怕,诚恳到可怕的程度。可能我觉得这种选择更好一点,让大家更细思极恐。”
《不成问题的问题》之后,范伟开始饰演更多更复杂、可怕的角色。他又走上了新的路。
范伟觉得,许鞍华是看了他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表演,才邀请他去演《第一炉香》里的司徒协,一个觊觎情妇年轻侄女的财主。
“她相信我不会把司徒协符号化,不会把司徒演邪了、演猥琐了、演游离了,不会。她希望我演另外一种东西,就是他身上憨态可掬的无耻,因为司徒协的邪不是个人的邪,是那个社会的邪。”
最近几年,范伟还演了《长安道》里自私的父亲,《断·桥》里阴狠的朱方正,《第二十条》里毒辣可怕的村长。
新作《酱园弄》中,他饰演叶伯修,上海滩最大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范伟形容这个角色“亦正亦邪”。和导演陈可辛合作让他很开心,“陈可辛导演特别好,创作气氛特别融洽,他太给演员空间了。给演员空间之后,同时对你鼓励,特别周到。”
从相声、小品到电影演员,范伟今年62岁了。这是一个想成为艺术家的人,经过几次选择与放弃后,遵从内心并走向自己命运的故事。阴差阳错又仿佛命中注定。
回望这一路,范伟用“顺利”形容。
他总结,“我的经验就是,你既然做了这个事,就心无旁骛,把眼前这些事一定给它做好。比如接到一个人物,首先你先审题,认认真真地准备,从人物逻辑到人物性格,到一些细节,到台词,到一切一切。认认真真准备,一定会有好结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来教大家“白金岛跑得快其实有挂吗”!详细开挂教程-